| | | | | |
已有0網(wǎng)友參與糾錯
九焰山上有司馬巖、東門塘、曬谷石、觀音石、龜蛇看日、百將溝、殺牛盤、止止洞等景點。1934年,紅二十五軍奉命北上長征,新建立的鄂東北道委設(shè)在止止洞,指揮鄂豫皖邊區(qū)的游擊戰(zhàn)爭。
山上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頭城門,城墻、城垛、炮口基本完好 。山上有屋基舊址數(shù)千間,還有石臼。 據(jù)傳,武則天稱帝時,薛剛在九焰山屯兵數(shù)十萬, 最終為唐中宗奪回帝位。史載,宋代九焰山曾屯有十萬民眾,躲避戰(zhàn)亂而居此。
這里每一處景點,都有一段歷史,都有一段神奇的傳說。高山深壑,峰險、洞奇、徑幽、景秀。飛瀑流泉,鳥鳴深谷,人跡罕至,猶如世外桃源。游客到此探古兵寨,飲甘甜山泉,與蝴蝶共舞,與鮮花同眠,吸綠色天然氧吧,其樂無窮。
九焰山位于天臺山東南1.5公里, 亦稱黃楊寨。 巍峨雄壯,群峰環(huán)抱,共有大小山峰九座。 山上林木茂繁,野草叢生,山崖怪石,削壁奇峰。故有紅安“武脈”一說。清晨或黃昏,登高遠(yuǎn)眺,九焰山諸峰層林盡染,猶如熊熊燃燒的火焰,金光奕奕,紫氣升騰。
殺牛盤
位于九焰山東面,主峰高564米。山頂有一石盤,傳說朱洪武曾在此殺過牛,故名。
止止洞
止止洞地處九焰山東半山,相傳有僧號“止止”,曾隱居于此,故名。其境怪石嵯峨兀立,大樹參天,洞口向東,高3米,寬亦3米,似不規(guī)則六邊形。洞口上方石壁,高10米,洞內(nèi)徑深10米,寬4米,平均高3.5米,可容四十余人。 左右壁上分別鐫刻有隆慶壬申耿子頤題“止止洞”和“凝神”等字。洞四周均無道路可行。 從山下入洞,攀枝可登;從山上入洞,繩索系腰可下;從南北兩側(cè)入洞,須砍棘辟路。1934年11月,紅二十五軍長征后,中共鄂東北道委在極其艱難的環(huán)境下,曾隱蔽于此洞指揮戰(zhàn)斗。
◎ 百將溝
位于九焰山頂西北,此處溝壑縱深,壁立萬仞,奇險無比。人若處懸崖邊沿,心驚膽顫,不敢俯視。 相傳元末明初, 朱元璋 與陳友諒爭霸天下,兩軍在此展開慘烈決斗。最后,陳友諒所部兵敗,百余名將官有的戰(zhàn)死,有的不愿投降而跳崖,全部殉職!鞍賹稀庇纱硕妹。
司馬巖
“司馬巖”在九焰山峰頂?shù)谋眰?cè),是一塊天然近似于方形的巖石塊,兀立在山頂向下的分水脊坡上。 巖石壁高3.5米,長約3米。石壁正中用楷書繁體字鑿刻“司馬巖”三個大字 ,字寬50公分見方。左側(cè)上方刻有“明兵部尚書張縉彥恢剿至此”,字寬約20公分見方;右側(cè)下方刻有“督軍”、“副將”、“參軍”、“都司”等官職名稱和將領(lǐng)姓名。由于巖石年久自然風(fēng)化,有的字跡已模糊難辨。 據(jù)專家考證,此石刻為明兵部尚書張縉彥所留。公元1645年5月,清軍攻陷南京,弘光帝被清軍俘擄。張縉彥退逃至此,暫避清軍鋒芒,以圖重整旗鼓,東山再起,恢復(fù)明王朝。他們打著“恢剿”的旗幟,誓與清軍決戰(zhàn)到底。不少重臣、將官被戰(zhàn)死,或不屈自刎,悲壯場面慘烈可泣!八抉R巖”石刻即為當(dāng)時所留。
曬谷石
在九焰山東北方的一斜坡上,有一面積為40平方米的平石板,因為很象鄉(xiāng)村里曬谷的稻場,當(dāng)?shù)厝朔Q其為“曬谷石”。
曬谷石平面光滑,附近樹林低矮,日照時間較長,的確適合于晾曬谷物。深山之中,天然生成這一巨大石塊,大自然的造化神奇莫測。曬谷石歷史上的確是曬谷的地方,據(jù)《黃安縣志》記載,南宋端平、嘉熙年間,淮西兵屢屢進(jìn)犯楚地,騷擾九焰山附近一帶的百姓。為躲避兵災(zāi),土人結(jié)寨于九焰山,常有十萬之眾存活于此。 緊靠曬谷石的東沿,現(xiàn)尚存古壁殘垣5間。據(jù)文物專家考證,此處可以肯定是當(dāng)時儲糧曬糧的場所。